作者:Haven老师(道道学堂导师、兰卡斯特大学市场营销博士)
在解决了上述几个注意事项之后,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一些具体的策略:
1)沟通注意礼貌。第一次或者前几次交流的时候,请注意导师的头衔,比如Dr. (导师的姓)如果是正教授的话,请用Prof.(导师的姓)。很多学生不太注意细节,会以Mr(Mrs)来称呼导师,或者是Dr. (导师的名)。这些是不规范的表达,很有可能也是影响初始印象分的关键。不过相处久了以后,是可以以名字称呼导师的 (可以从每次邮件回复的落款中找到导师希望你怎么称呼他)。
2)带着问题沟通。即每次见面你需要明确沟通的目的。把主导权转一部分到自己身上。开会前或者邮件沟通前请列举最重要最希望和导师沟通的三个问题,并且用最简单的语言概况,而不是长篇大论。这个时候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是单纯的询问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给出你的解决方案,然后询问他的建议。比如以下情景:
A: “导师(用最合适的称呼,这里只是为了书写方便),我不知道怎么用理论解释这个问题,太多理论了,你帮我选吧。”
B:导师,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理论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一个理论讲的是什么,但是她的局限是。。。第二个理论是什么。。。局限是。。。最后一个理论是什么。。。局限是。。。你可否给我提提建议呢?
3)主动询问导师的期望。这个可以在和导师建立联系的初期进行。即可以多询问导师,每一次会议或者每一次沟通有没有对你的期望,或者有没有觉得可以完成什么任务?同时别忘了给出你的方案,尤其是导师完全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可以用于救场。
4)任何提交给导师的材料或者问题,请自行先把握好质量。比如导师提出看你文献综述的初稿,在提交之前建议自己可以从头到尾通读3-5遍,保障句子之间的逻辑衔接流畅,没有拼写和语法的严重错误,参考文献的格式准确。段落之间的格式清晰符合学校的规定。把每一次给导师的稿子当做终稿一样对待。通过这个过程,节省导师的时间,同时也能促进有效沟通。在大多数情况下,导师都是很繁忙的。我们也需要尊重他们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自己要对输出的内容进行品质把控。同时在通读和自行修改的过程中,也在培养自己的耐心和写作的能力。这是长期收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