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打脸!BBC“突发新闻”报道自家败诉消息
能上全球最有影响力新闻媒体之一的BBC的头版头条,并做成“Breaking News(突发新闻)”主动推送给每个用户,可能是一条新闻能享受到的最高级礼遇了。
但今天,BBC就帮自己上了一波头条。
而且BBC是因为自己侵犯了采访对象隐私败了诉,才上的自家头条。
上官网头条的同时,BBC也不忘以“突发新闻”的形式主动推送给每个用户,将自家败诉的消息广而告之。
据今年6月GAM(全球用户衡量标准)测算,BBC的周活跃用户有3.76亿,创造了新的记录。
换句话说,BBC败诉的消息出现在了全球3.76亿台手机的屏幕上,并以被悬挂在头版头条上的姿势被3.76亿用户阅读。
这不是推送新闻,是公开处刑吧……
新闻自由 V.S 保护采访对象
能让BBC又写头版头条又是主动推送的,到底是什么事呢?
2014年8月,英国警方突袭老牌歌手克里夫·理查德(Cliff Rachard )的家,怀疑克里夫涉嫌在多年前性侵过一个男孩。
警方的调查还没有定论,心急的BBC记者就在克里夫家门口堂而皇之地用直升机做起了直播。
随后,克里夫以BBC涉嫌侵犯自己的隐私和名誉为由,将BBC告上了法庭。BBC被判败诉,并赔偿克里夫21万英镑。
法官认为,BBC对克里夫隐私权的侵犯是“耸人听闻”的,BBC对他的报道只是人们茶余饭后嚼舌根的信息,无关真正的公共利益。
在伦敦高等法庭外,BBC新闻和时事总监弗兰·昂沃思向克里夫公开道歉,并说:“BBC记者是本着好意行事的,但回想起来,或许应该采取不同的做法。”
高层表态后,BBC全线已经做好了躺平任嘲的准备。
BBC官方脸书发布了自己败诉的消息,在两小时内收到了来自八方群众的3400个点赞。
竞争对手《卫报》也顺手把败诉的BBC送上了自家头条,封面图片是克里夫在粉丝的欢呼下走出法庭的照片。
《电讯报》也没有放过BBC,它败诉的消息以力压工党领袖的姿态霸占了《电讯报》今天的头条。
然而,此次的“BBC败诉案”并不只是一起简单的自家打脸和同行揶揄事件。
这场败诉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矛盾,即新闻自由与保护采访对象的矛盾。
法官认为,BBC并不仅是“用直升机拍摄警方搜查克里夫家”侵犯了克里夫的隐私权,而是将克里夫简单定义为“警方调查中的嫌犯”,就已经侵犯了他的隐私。
换句话说,即使是被警方调查的嫌犯,也有保护自己隐私、拒绝接受曝光的权利。
另外,克里斯要求BBC招出提供“警方搜查自己住处”这一信息的“内鬼”,出于“保护信源”的考虑,BBC并没有答应这一请求。
新闻需要报道,采访对象要保护,提供线索的信源也要保护,而在这三方的拉锯战中,BBC败诉,意味着其他价值必须给“保护采访对象”让位。
BBC将这起败诉定义为“新闻报道中黑暗的一天”。
英国报媒打脸史
BBC是英国有口皆碑的老牌媒体,对待“媒体道德”一向严肃认真。然而,英国其他报媒可能就相对不太在意自己的业界良心了。
《每日邮报》在2016年8月发表过一篇报道,影射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在上世纪90年代曾在纽约做过妓女。
《每日邮报》报道说,在与特朗普相遇之前,梅拉尼娅表面上是纽约模特公司的正经模特,实际上是陪伴富人的应召女郎,工作内容包含性服务。
这篇报道的获得了将近6万次转发和1千多个点赞。
特朗普的硬核属性众所周知,他的夫人也不遑多让。一个月后,梅拉尼娅将《每日邮报》告上法庭,索赔1.13亿美元。
《每日邮报》立刻认怂,撤下报道,公开道歉。
诽谤美国第一夫人,并不是《每日邮报》第一次受到真实性的质疑。
《每日邮报》在2014年9月报道,在富士康负责加工苹果手机的生产线中,有13名年轻员工因工作原因接触了化学物质“苯”而罹患白血病,且富士康工厂不管不问。
这篇报道中说,自2010年起,13名20岁左右的年轻员工罹患白血病,其中5人已经死亡,其中一位死者只在富士康工作过4个月。
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澄清,员工的工作过程中并不会接触到“苯”,并限《每日邮报》一周内拿出证据并公开说明,否则将提起诉讼。
最后,《每日邮报》和富士康的争议被搁置,双方都不了了之。
《每日邮报》并不是“不实报道”的唯一重灾区。
去年8月,英国报媒Express & Star报道英国警方在位于伍尔弗汉普顿(Wolverhampton)的中餐厅明月(Ming Moon)解救了5名奴工。
奴工是“现代奴役”(Modern Slavery)的产物。该报报道,这些工人主要来自斯洛文尼亚和罗马尼亚,他们生活环境恶劣,工资机器微薄,几乎相当于现代奴役。
报道一出,迅速被当地中餐馆的声明打脸。
这家中餐馆直接列出了所有员工完整的雇佣合同,其中条款、权利、工时和假期等条例均详尽合法,并给员工居所实地拍照,是卫浴齐全、中央供暖的两居室。
BBC和《每日邮报》等英媒频频陷入争议,不仅是在给其他媒体提醒,更是给新闻读者提醒:尽信不如不信,权威或小道,都不能代替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