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英读经济 或将成为亿万富翁
英国伦敦大学的又一个重量级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简称LSE)创造了很多项傲人记录:
全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最多的大学之一(在全部46个获奖者中独占12人);
世界上国际学生比例最多的大学之一(70%以上,世界第二,英国第一);
培养出最多亿万富翁的欧洲大学。
实际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优势学科涵盖了经济、法律、政治及其他社科领域,其中,经济领域的贡献最大。
这要归功于享誉世界的“奥地利经济学派”(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1931年至1950年曾在伦敦政经学院任教。
哈耶克是奥地利裔的英国学者,一生崇尚自由经济,反对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各种形式的干预。
他在伦敦政经工作期间,与提倡政府主导、影响经济的剑桥大学凯恩斯学派发生了激烈争论,并形成了伦敦政经学院与剑桥大学之间旷日持久的“对峙”。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运行体制中的诸多弊病,思想界、理论界对自由经济口诛笔伐,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经济学说。
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美国罗斯福新政,挽救了崩溃中的美国经济,使奥地利学派的自由主义论调被打压。
尽管如此,哈耶克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于1944年在英国出版了著名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对集权经济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发表了措辞尖锐的批判。
4年后,另一个英国人乔治·奥威尔发表了小说《1984》,这几乎是把哈耶克的预言用艺术、戏剧的手法予以再现。
二战后,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干预越来越成为正常经济运行的绊脚石,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奥地利学派的自由主义观点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
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5年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开始全面推行小政府、私有化等奥地利学派推崇的经济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哈耶克思想的美国版——“里根主义”经济学也应运而生,美国开始从冷战的经济陷阱中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