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英国大学导师是学生找工作的贵人?

2015-04-23

       据报道,前几天,被视为牛津剑桥教育精髓之一,并被诸多大学、尤其是中国大学拿来主义的“本科导师制”中枪了,而且是英国自家后院起火。

        《泰晤士报》报道称,牛津大学职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乔纳森·布莱克说,导师制虽然培养了学生许多方面的能力,但对找工作的帮助不够。

        该部门对大约500家企业的招聘人员调查显示,这些企业对牛津毕业生的团队工作精神、企业家精神、商业意识和领袖才能评价相对其他大学毕业生低一些,对他们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较高。

        显然,这位布兄的思维发散能力太过强大,将企业家精神、商业意识与以提高学术素养为己任的导师制硬扯到了一起,大抵是工作压力太大,以至于随便拉来一只替罪羊。

        导师制重在学术指导

        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实行,但当时的导师不授课,仅负责学生的道德和经济等方面事务。

        那时的牛津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所以,这也成为本科导师制的起源。

        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后,导师职业成为学术性职业,在学科教育上指导学生。

        最开始的导师教学是一对一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私人定制。

        当然,现在本科都成了量产的批发货而非精品定制,所以,即便在牛津,一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也在2-4人。

        不过,与国内相比,这已经是十足的VIP辅导了。这种辅导一般一周一次、一次一小时,内容依然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但一定会包含论文指导。

        所以,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重点在于以论文为载体的学术,而不是带着4个学生做团队作业。

        学术论文写作对于一个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绝对有效,就连批判导师制的布莱克也承认这一点。

        牛津的导师制职责中还加了一项因材施教,当然,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只有亲身经历者现身说法才更有说服力。

        笔者尚未结识牛剑的本科生,但听牛剑的“预备校”伊顿公学的前任老师介绍过伊顿的导师制。顺便说一句,伊顿的教师们以牛津毕业生为主。

        伊顿公学因培养了不少国家的王室男性成员而声名在外。这个6年制的中学也有严格的导师制。

        学校钱多任性,故要求所有老师住校,每一个老师会被分配6个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辅导就在老师家中进行,内容多与学习无关,可以带学生们外出看电影或者参观展览,或者组织一些有趣的比赛。

        因为是男校,所以,一个老男孩带着一群大男孩吃披萨看球赛是常事。在这些活动中,老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发现学生的天性与禀赋,学生也可以和老师建立深厚的感情。

        这就可以看出导师制与领导力、找工作是多么驴唇不对马嘴的联系。

        导师们主要在学术、精神上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团队工作精神,多是在团队合作主题课堂中得到锻炼、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升华,企业家精神和领袖才能的培养亦是如此。

        导师是学生找工作的贵人

        事实上,导师们非但不会扯就业的后腿,还是不少学生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最靠谱的贵人。

        一方面,大学导师、尤其是名校的老师们社会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导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了解得更为全面,受到公司与学生双方的信任,作为工作引荐人成功率高。

        从前文提到的伊顿师生关系就可见一般。伊顿的教师们无一例外是名校出身,那么,作为导师的一封推荐信在学生的申请中便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推及到大学亦是如此,尤其在欧美找工作,推荐信和学历一样,是敲门砖之一。所以,中国留学生们,在国外提交论文后,记得找自己的导师要一封工作推荐信。别紧张,这很正常。

        其实,中国的大学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陆续实施本科导师制,导师说白了就是班主任。

        考虑到中国大学校园学生众多,老师们一般不会规律性地主动对学生进行辅导,而需要学生主动约见,对于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没多少实质性帮助。这也暴露出中国学生留学时的一大弱点—不善于利用导师制。

        如果你是学霸,考入了牛津、剑桥等为数不多,提供高质量本科导师制的名校,那就好好享受这份免费、高质量的辅导。

        且不说为就业铺路这样心机深重的打算,就是3-4年的本科学习,有了导师也定能受益良多。

        Don'tbeshy果断约

        在英美大学中,平均一周一篇论文的节奏足以写死只在学期末复制粘贴论文的中国学生。

        当然,频率不会是均匀的一周一篇,而可能是一个月中某个星期忽然好几门课都要交小论文,没有合理安排时间的学生,只好攥着眼药水熬上几个通宵。

        但如果有个导师,你每周都要见他一次,见面的时候打招呼的方式是“对论文有什么想法”、“综述写的怎么样了”、“论文格式掌握准确了吗”,这总要好过科目教授忽然群发了一封邮件“提醒你,下周一中午12点前是论文deadline,过期不候。”

        如果没有导师,也别急着埋怨政府、社会,所有的老师都有导师时间(tutorialtime)。

        至少每两周,老师会抽出一个下午,接待N名学生,这取决于老师能够拿出的总时间,和分给每个学生的时间。

        这个时间表会提前贴在老师办公室的门上,需要自己主动签名、约见,那么,应用一句你将在国外大学常听到的一句话:“Don’tbeshy”果断约吧,无论你是对世界哪个地区的战乱想不通,还是独在异乡的压力让你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是对自己的Chinglish不自信,都可以去骚扰。

        最好说点有用的,比如哪篇论文卡壳了,或者快毕业很焦虑、求推荐工作。

        至于领导力、商业意识、团队意识等,与其做梦导师让你一朝习得,还不如多参加点社团和实习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