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的孩子 上一批“跟风”这一批“逃亡”

2017-08-15

   现如今,出国留学的孩子,早已经不是当初“在国内混不下去”的那拨人了,孩子越优秀,家长越希望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这场从传统教育中的“逃亡”,其实早已变成了“重生”。

  出国留学的孩子,上一批是“跟风” 这一批,大概是“逃亡”

  目前,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国外海外高中生源的第一大国。

  留学主角也并不再只是那种,中学成绩不好在国内混不下去的“坏孩子”,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在国内能进入一本线内的学生。

  而这些孩子的家长们,已经不再只限于富人、官员和知识精英,更有普通的工薪阶层。

  制度和现状的无奈,让每个人都觉得,换一种体制下成长是为了不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统一零件。

  根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5》显示,2014/15学年,留美的中国学生数量达到了304040人。

  从英国驻华使馆签证中心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英国向中国学生发放了67303份长期留学签证(T4签证)。

  而根据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部也根据注册学生人数做了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10月,中国共有164614名学生在澳求学,占所有国际学生总人数的26.8%。

  从胡润《2016留学趋势特别报告》的数据来看, Top 10留学目的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分列前三位,这与三个国家给出的数目庞大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官方数字)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

  逃亡的“好孩子”

  如果不去英国,Elmer应该正在本地一所重点初中里,接受省内30.74万人的高考竞争,而浙大接受题山文海的洗礼。

  孩子的亲友,对于他的出国感到震惊。

  即使,15岁的他比同龄小孩具备很多竞争优势:在本地最好的初中念书,初一就有游学英国的经历。

  其实,在这波少年留学潮中,留学主角也并不再只是那种,中学成绩不好在国内混不下去的“坏孩子”,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在国内能进入一本线内的学生。

  像Elmer般的优等生还有Gordon,正在英国伦敦一所私立高中念A2的Gordon,初中是在本地民办初中排名第二的中学念的,他们班上的同学,有一半都打算或已经出国读高中。

  能不能出去,不仅靠成绩,还得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海外高中普遍没有奖学金,中国学生又以选择寄宿私立学校或者寄宿家庭居多,学费加生活费一般在3-3.5万英镑左右。

  在英国A-Level二年就得55万人民币,如果加上本科,加起来至少投入150万到200万。

  这些小孩未必来自大富大贵的家庭。

  Gordon有一个在大型投资公司当老总的父亲,这点钱自然不成问题。

  而Elmer的父母只是月入过万的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还是咬咬牙,把多年的积蓄掏出来,供儿子一搏。

  但昂贵的费用,也难以阻挡中国家庭送小孩到国外的欲望。

  Elmer的父亲Hunter发现,很多不如自己的工薪朋友,一样不含糊,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父母属于70后,普遍独子,挣钱不给孩子用给谁用?

  另一个,连吃带住含学费,35万人民币,不见得比在国内选择好学校高多少。

  送走之后,父母可以全身心放在工作上,两相一比,也不算高消费。

  但是要想念比较好的学校,不是有钱就能摆平的,有些高中,入学甚至比考哈佛还难,中国的孩子们在另一个体制里仍不免激烈竞争。

  比如著名的伊顿公学,每年从中国招生不超过四个,16年来只在中国招收10个学生,但是一年提出申请的有1万多人。

  而另一方面,这些异国学校也开始为争夺优秀的中国生源打仗。

  在英国,公立学校不允许招收国际学生的传统正在被打破。

  2015年不少公立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国际学生,理查德·休伊什高中校长Albert校长说,国际学生的学习成绩极为出色,特别是在数学、科学和经济类科目上,比英国学生更优秀。

  比学习成绩更可贵的是学习态度。

  他们的学习精神令人吃惊,给英国学生树立了榜样。

  精明的中国商人甚至瞅准了商机,一家名为Achieve Education的中国公司,在去年收购了位于英格兰中部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切斯文法学校(Chase Grammar School)。

  切斯文法学校创立于1879年,多年来一直坚持传统的英式教育,在英国私立学校中排名前100。

  收购的直接原因在于投资者看重学校的国际市场。

  切斯文法学校有300名学生,包括120名国际生,其中40名来自中国。

  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并不能阻止这些来自中国的新富阶层。

  以切斯文法学校为例,学生可以选择寄宿或走读两种方式,其中寄宿学生的学费最高可达每年3.66万英镑(约合35.6万元人民币),走读学生的学费最高为每年1.1万英镑(约合10.7万元人民币),正是符合中国人想象的“英式贵族学校”。

  现状让人只能选择逃亡

  “为了让您读全球名校更容易。”这是一家留学中介的广告。

  英美等全球前50大学申请的竞争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白热化,于是,为日后申请名牌大学做准备,成为早期中国孩子赴外国读高中的主要动力。

  反正最终目的都是前10,那不如早一点去外国读高中,录取的几率会更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去的原因变得越来越复杂。

  真正让Hunter下定决心送儿子出国,却是一次偶然事件。

  初三上学期学化学,儿子第一次考试考得很烂,搞得Hunter莫名其妙,儿子Elmer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上课听不懂。

  直到Elmer母亲到学校开会,谜底才揭开。

  老师回她:班上小孩都上过补习班,就你小孩没上,基础的内容补习班上都讲过了。

  回想起来,Elmer觉得这件事只是一个导火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不想让儿子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统一零件。

  Elmer所在的学校规定中午必须睡午觉,他不爱睡,看了会书,老师就让他罚站。

  老师讲课有时候幽默了一把,大家一阵哄笑,别人都停了,Elmer还接着笑,老师也罚站,说他影响课堂纪律。

  “该严管的地方不管,不该管的地方瞎管。”

  Elmer说,这是他最为绝望的地方。

  “不管以后干什么,什么都要学,这不是浪费人生吗?”

  还有的或许不是因为考试,只是不想让女儿过一种庸常的人生。

  Amanda的女儿Fern正在新西兰一所中学念高二,出国前,她是本地一所知名中学的学生。

  担任私企高管的妈妈小日子过得悠哉,常有一种一眼就看到生命尽头的感觉。

  如果女儿还在国内,她现在就可以预见未来:考上一所名牌高中,进名牌大学,结婚生子。

  Amanda说,她不想女儿跟她走一样的人生。

  其实,Gordon一开始从未想过出国。

  初三模拟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按照惯例,肯定会被保送推荐到本地的前三读高中。

  但在最后时刻,他被刷了下来。

  老师的解释是:你初二动了手术,没上体育课,没体育成绩就没法推荐。

  但父亲Maxwell打听下来的原因可能是,在推荐前没有跟老师“走动走动”。

  父亲Maxwell虽然身家过亿,但不爱走后门这一套。

  Gordon心一横,如果能考上前三就上,考不上就去美国,结果没发挥好,就考了个市重点。

  以前父亲Maxwell总还觉得可以跟体制抗衡,但是慢慢发现,体制可以对抗,但无法对抗的是生活本身。

  “雾霾,食品安全,社会规则,大人还可以勉强忍受,小孩子怎么可以?”

 

  Maxwell曾一度有过移民的想法,但这意味着要放弃国内的事业和朋友,他放不下,那就先早点送小孩出去吧。

  从逃亡变成重生

  在Gordon刚在英国读GCSE,第一年回来的时候,Maxwell差点没认出来是谁,因为儿子晒成了个黑人。

  父亲问,是学习不好被罚晒太阳了吗?

  儿子答,打棒球打的。

  让父亲吃惊的是,从小不爱运动的Gordon现在几乎成了一个运动达人:网球、游泳、击剑、赛马样样都通。

  虽然只是学校棒球队的替补,但每次比赛,教练还是会让他上场打一会。即便发挥糟糕,教练也总是鼓励:Gordon,你打得很棒,加油。

  “别人的鼓励很容易有成就感,当一个人有了成就感之后,才会成为兴趣。”

  父亲Maxwell努力回想,Gordon从小的爱好乏善可陈,书法可以算是一个,那还是父母逼迫之下的产物。

  有大把时间运动,全拜英国中学GCSE制度所赐:平时有体育课,也可以选修体育学课,平时课业压力也没有国内大。

  一个学期有主修课也有选修课,选修课任选三门即可,不喜欢历史,可以选戏剧,不喜欢戏剧,可以选艺术。

  如何融入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小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如今已经在伦敦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Clement,是2008年来英国念高中的。

  刚来英国之初,最头痛的就是如何融入英国文化之中。

  国际学生基本上玩在一块,很少主动会跟英国本土学生聊天,半年之后,发现英国社会文化很自由,才慢慢走出这一步。

  还有一开始课上都不敢发言,生怕老师批评,后来能回答的时候就回答,老师也会慢慢喜欢你。

  Sandra迈出这一步的方式靠的是寄宿家庭,跟英国家庭的小孩同吃同住,跟白人玩,也跟黑人混,暑假的时候还把英国同学带到中国。

  Sandra是初三那年去英国的,今年念AS。

  因为个子不高,以前很不自信,去了英国之后,不仅参加了排球校队,还帮助校队在伦敦地区的比赛中拿到了前三。

  今年暑假回来,Sandra参加了初中同学聚会,Todd问她跟同学聊得怎么样,她就说了一句话:我跟她们不在一个频道上。

  “同学老是在比较成绩,我关心以后想做什么,学生会会长如何竞选,Spring Ball如何安排。”

  观察女儿Sandra这几年在美国接受的教育,Todd感触颇深:“美国学校里教的和社会中考察的是一致的,而中国的中学教育是说一套,做一套!”

  Todd发现,道德品质和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其实贯穿着英国的教育体系,但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英国的思想教育让孩子非常愿意接受。

  “在中国,教室里教你要遵守交通法规、尊老爱幼、真诚诚信,但你出门不会这样做。到社会上只要不犯罪就行,尔虞我诈又怎么样?”

  Todd认为,中国教的和做的有极大反差,而在英国,学校里教孩子要诚信,社会生活中也有个人的诚信记录与之匹配,一旦违反规则、不诚信,整个社会系统都会有反映,违规者要在付出实在的代价。

  Todd相信,没有人天生就有社会责任感,天生懂得要为社会大多数人利益服务,而英国的教育体系用紧密联系的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教会孩子这一点。

  “在中国教育体系里面,我们的孩子暑期里玩命地上补习班、玩命做题,教出来以后就做题特别棒,收拾家务、孝敬父母都不会,你还让他去爱国、有社会责任感?”

  还有两年,Stanley就要高中毕业了,他的目标是英国最好的大学牛津大学。

  在英国待久了,再回到本地,觉得这里就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城市,没有任何国际化的感觉。

  至于未来,他说等读完研究生后再选择。

  精英阶层小孩的离开,可能是这批逃亡大军中最引人瞩目的。

  上一批留学的人是跟风,盲目而无知;这一批的留学,却是逃亡。

 

  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工薪阶层,不管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这种逃亡,是逃避无法改变的教育体制,是逃避社会坏境,是逃避残酷竞争;但也是逃向宽松自由的社会坏境,逃向全球TOP 100大学,逃向人生的新生。